工作动态

请温柔地走进科学的良夜

发布时间:2015-06-19

编者注:《星际穿越》一书由国家天文台活跃在天体物理前沿的8位青年学者共同翻译,已于日前出版。

    《星际穿越》是一本非典型科普书,最大的特点是为电影服务。 

 

  《星际穿越》,[美]基普·索恩著,苟利军、王岚、李然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去年,科幻大片《星际穿越》上映,随即在一片“烧脑”声中席卷全球。黑洞、虫洞、超立方体、五维空间……当高冷的理论物理撞上末日救赎的济世情怀,带来的不仅仅是颠覆性的感官享受,也展现了科学的无穷奥妙。

  看过电影,人们可能惊叹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大胆想象,也可能记住了马修·麦康纳和安妮·海瑟薇的高超演技,但很少有人知道,影片中科学内容真正的灵魂人物另有其人,他就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当今全球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早在电影《星际穿越》上映之时,基普·索恩的同名科普书就在美国出版发行了,对电影中涉及的科学事实、有根据的推测和猜想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如今,在国内九位天文学家的共同翻译下,这本书也来到了中国。

  在电影中,老科学家布兰德教授反复吟诵着一首诗:“不要温柔地走进那良夜/白日将尽处,垂暮之年仍在燃烧、呼号/愤怒,愤怒直面光明的逝去……”而跟随着《星际穿越》这本书,索恩相信读者能够“温柔地走进科学的良夜”。

  《星际穿越》科学顾问“自揭老底” 

  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普·索恩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在国际物理学界,他却是鼎鼎大名。

  索恩最为震惊世人,也最富争议性的理论也许就是“虫洞在填充满奇异物质的前提下,可以作为时间旅行的工具”。但实际上,作为当今引力物理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集大成者,他在黑洞、虫洞、引力波等广义相对论主题的研究上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引力波方面,他更是世界权威之一。

  索恩与电影《星际穿越》的结缘要追溯到2005年10月。当时,在一次晚餐聚会时,索恩的老朋友、好莱坞制作人琳达·奥布斯特向他透露了正在构思一部科幻电影的想法,并请索恩帮她付诸实践。

  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他们粗略制定了电影的雏形——它包含了虫洞、黑洞、引力波、一个五维的宇宙以及人类和更高维度空间里生物的缘分。虽然当时编剧和导演人选还未确定,但索恩已经为电影中的科学内容定下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基调,那就是“这部大片将根植于实实在在的科学,而且是人类认知的最前沿,甚至是超过人类认知的科学”。

  作为电影唯一一位科学顾问,为了让这部电影的科学性更准确,索恩还在拍摄前定下了两条硬性规定:一是影片中的情节不能违背已成定论的物理定律,也不能违背已牢固确立的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二是对尚不明确的物理定律和对宇宙的猜想要源于真正的科学。

  经过九年,电影《星际穿越》终于上映。而索恩也趁机推出了同名科普书“自揭老底”,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涉及的科学知识。

  “这是一本非典型科普书。”本书的译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杰向记者介绍说,“一般的科普书是系统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介绍,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为电影服务。在书的最开始,索恩就讲述了关于电影的幕后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接下来,他又围绕电影情节,详细地解释了电影背后的科学内容,甚至对于人类为什么要逃离地球等涉及到的生物学知识,他都作了解释。看过电影的人,如果对其中的科学问题有疑问,那看看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如果你仅仅是对时间旅行、黑洞等知识有兴趣,这本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索恩基本上还是做到了深入浅出,而且书中会涉及一些前沿研究的最新进展。”

  让王杰印象深刻的除了索恩在书中通俗生动的讲解外,还有他严谨的科学态度。“索恩把书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分为三类:确定的科学事实、有一定依据的推测和在科学基础上的纯粹猜想。在书中所有章节的开头,他都用不同的字母标示这部分内容属于哪一类问题,让读者看得更清楚。”

  职业天文学家做翻译 

  英文版《星际穿越》出版短短半年时间,就已经再版四次,而且长居亚马逊图书排行榜首位。这本书很快能够来到中国,也是源于一群年轻科研人员的热情。

  在本书伴随电影同步出版之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尔欣中正在意大利罗马天文台做访问学者。由于与自己研究方向相近,他很快关注到了这本书。随后,他在一个天文研究圈的微信群中提出,要不要大家一起试着翻译一下,这个想法一下子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

  “天文在中国算是一个小众的领域,我们就想能不能通过电影和书的影响力来增加大众对天文的了解。当初的想法就是这样。”译者之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告诉记者。于是,苟利军等人很快就集结了几个年轻科研人员,开始准备翻译。

  那时,他们还没有这本书的中文翻译版权。苟利军曾因为学术问题与索恩有过几次邮件往来,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索恩发了一封邮件。没有想到的是,索恩第二天就回复了邮件。

  “他说特别高兴能有职业的天文学家翻译这本书。”苟利军回忆说,“索恩就把我们推荐给了美国诺顿出版公司以及中国的版权代理公司。大约一个多月后,我就收到了湛庐文化编辑安烨的邮件,说他们已经拿到书的中文版权,并想和我们合作。”

  翻译的过程很快,大概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因为译者都是专业的科研人员,研究方向都是与书中内容相关的黑洞、引力透镜、星系和宇宙学等领域。而且,用苟利军的话说,“那段时间我们基本投入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时间很短,但一个月中,他们除了完成翻译外,对于每一章校稿不下三次。

  由于专业的科研人员身份,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原书的错误。“比如,在描述高维空间的弯曲时,索恩在原书中就用错了单位,本来应该是毫米的单位,被标成了厘米。我们上下文如何推导都不对,又查阅了很多文献,最后跟作者联系,发现确实是标错了。”王杰说。

  利用电影热度做科普 

  除了完成书的翻译之外,苟利军等人为了增强读书效果,还与湛庐文化共同录制了14个相关内容的视频放在网络上,对书中涉及到的一些主题,如黑洞、超立方体、虫洞等进行更加直观的讲解。

  “我们可能代表了很多当下国内的年轻科研人员吧。”王杰说,“国内科普的情况在慢慢好转,很多年轻人愿意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出来,也愿意通过网络等平台去解答大众对于科学的种种疑惑。”

  苟利军和王杰都是海归科研人员,国外科普的成熟程度让他们印象深刻。

  “在美国,首先,科研人员的经费来自国家,也就是纳税人的钱,科普是科学家的义务,他们必须向大众交代钱花在了哪里、做出了什么成果。另一方面,科普也能增加研究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一些比较知名的学校,对科普尤为重视。”苟利军介绍说,在他曾工作过的哈佛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就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科普工作,而且工作人员有很强的专业基础。

  索恩在《星际穿越》的中文版序中写道:“我希望我的书可以紧紧钩住年轻人,促使他们考虑投身科学事业。我也希望我的书可以紧紧钩住年长的人,让他们可以在余生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应用科学原理。”

  “我想,从事科研行业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情吧。”苟利军说。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6-12 第10版 读书 | 记者:张文静)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