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国家天文台怀柔观测基地

发布时间:2022-03-15

  国家天文台怀柔观测基地,坐落于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的怀柔水库北岸,距离北京市中心约60公里。它建成于1984年,是国际著名的太阳磁场观测台站之一。 

  三十多年来,一直秉承其创始人艾国祥院士的理念:研制最先进的设备、开展最前沿的研究、服务于国家需求。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怀柔太阳观测基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迈上了国际太阳物理观测研究的前沿舞台。 

  在设备研制方面,得益于太阳磁场望远镜的建成和高质量运行、以及随后多通道太阳望远镜的研制、空间太阳望远镜背景型号的研制等,葆有了一支在太阳磁场观测技术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双折射滤光器的研制、高精度偏振分析器的研制等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太阳磁场望远镜于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通道太阳望远镜于1995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基全日面光学和磁场监测系统获2007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太阳磁场望远镜和多通道太阳望远镜的提出者、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的创始人艾国祥院士以其在太阳磁场观测领域的杰出贡献获何梁何利奖;并曾担任IAU太阳物理委员会主席。 

  在太阳物理前沿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太阳磁场速度场形态演化、磁场非势特征与太阳活动、太阳磁螺度观测与理论、小尺度(弱)磁场及磁场内禀性质和基于矢量磁场观测的三维外推等方向;近年来还拓展了太阳发电机、日震学等理论研究。在太阳磁活动的相关研究领域,我们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会议上我国学者经常应邀作相关议题的综述或特邀报告。太阳磁场速度场研究获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汪景琇院士关于太阳磁场结构和演化的研究成果获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在国家奖申报报告中特别说明:(所利用的资料)立足于我国有特色的领先观测,8篇代表性论文中7篇是基于我国科学家创造性研发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观测完成的。”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快速的强力发展,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日显重要。由于电磁相互作用导致的太阳剧烈活动是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源头,因此太阳物理的观测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的社会意义,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在国内最先实现了观测资料完全开放、实时上网,长期为相关业务部门提供数据和咨询服务。同时,鉴于磁场望远镜等设备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怀柔太阳观测基地是国际上多个太阳活动监测网络中的重要成员。 

  近年来,怀柔太阳观测基地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AIMS的目标是研制一台专用于中红外太阳观测的设备。科学层面上,解决太阳磁场测量百年历史中两个瓶颈问题,即偏振测量反演到磁场过程中对太阳大气模型的依赖问题和横向分量测量精度远低于纵向分量的问题。技术层面上,可以极大提升我国在中红外探测器、高分辨光谱获取能力、中红外偏振测量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此外,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MG)。FMG是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的三个主要载荷之一。FMG将以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开展全日面太阳矢量磁场测量。研究太阳磁场的发生、发展以及相互作用,从而深入理解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过程中的能量积累、释放和传输机制,并为空间天气事件预报提供观测基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