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国家天文台积极探索推进建制化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02

2023年12月26日,国家天文台青年创新促进会举办专题学术沙龙,围绕建制化基础研究开展经验分享。国家天文台乔二林、向茂盛、闫宏亮、方玄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宁晨五位青年科学家,分享了推进建制化研究的经验和体会。台长刘继峰等50余位科研人员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参会。沙龙由王松副研究员主持。

2021年起,围绕院基础研究工作会议要求和落实“基础研究十条”,国家天文台立足自身定位和优势,开展了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探索。国家天文台聚焦“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布局和事关“国家事”“国家责”的主要任务,以黑洞潮汐瓦解事件、恒星、超新星、星云物理等方向为试点,组织了多个小组,培养青年带头人,对建制化基础研究进行实践探索。小组通过几年独立摸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和方法。

乔二林以司天工程为例,提出建制化研究实施的要素包括聚焦核心任务,凝练突破性课题;组建各自方向团队;形成课题矩阵;培养人才梯队。向茂盛和闫宏亮以依托LAMOST为例,提出建制化科研应具有可持发展的“大树模式”,要长出更大的前沿成果,需更深的基础理论或技术作为树根。五位小组负责人通过黑洞潮汐瓦解事件、超新星、行星状星云等研究方向的推进经验,总结出建制化科研的组织形式,可以进行目标分解,分阶段进行起步阶段要着重夯实基础理论学习、前沿文献调研,健全组织体系,形式要灵活多样第二阶段要注重保持科研热情,凝练具体科学目标,注重领域研究方向的矩阵构建,在多研究方向同国内外研究组开展协同合作。

国家天文台依托重大任务或大科学装置凝练前沿课题,充分发挥建制化与灵活性两个不同维度的优势,经过两年多探索,多个学习小组已建立了各自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并初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例如,黑洞潮汐瓦解事件小组基于建立的合作平台,已在MNRAS等国际天文期刊发表了多篇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机器学习小组开发的天文语言大模型(星语StarWhisper)在公开发布的CG-Eval中取得第二名的成绩,仅次于GPT-4,它的数学推理和天文能力接近甚至超过了GPT-3.5 Turbo,为未来通过语言模型进行科普和使用多模态模型进行研究应用奠定了基础,这些成果充分显示了建制化科研的高效性。

面向未来,国家天文台还将继续加大建制化基础研究的探索力度,把“基础研究十条”的要求落实落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