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基地

发布时间:2022-03-1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基地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下属的天文科普部门,中国自然博物馆学会天文馆分会会员单位,一般简称“沙河科普基地”或“沙河基地”(以下简称“沙河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七马路,东经116°20′,北纬40°06′,海拔40米;总占地面积约10000平米,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米,为原北京天文台沙河工作站,是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最早的观测站,始建于19586月,侧重于世界时、地球自转、太阳活动预报和人造卫星运动的观测和研究; 1999年,因北京城市扩张,所在站址环境不再适合天文观测而停止科研观测;2001年,随着北京天文台整合并入新成立的国家天文台,沙河基地开始进行科普化转型;2005年,科普主楼正式落成,标志这里正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天文科普基地。 

  沙河基地是一座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工作为依托,面向公众进行天文、航天知识传播的科普基地。  

  科普开放场地主要有科普主楼展厅、庭院装置、观测室圆顶公共望远镜以及退役天文科技文物等部分构成。  

  科普主楼共分为四层,一至三层为科普展厅,主题分别为一层 “古代辉煌——中国古代天文成就”,二层“飞天梦想——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三层 “时间机器-沙河基地的授时工作与原子钟”、“天外来客-陨石的奥秘”、“生日与星座-十二星宫小游戏”以及多功能教室。  

  展厅部分主要是以展板和展品的形式进行陈列,共有展品55件,展板80块。其中位于一层的1:5水运仪象台一层计时机构局部复原模型为国家天文台总部1:3水运仪象台复原工程的原型机,除水泵外其他部件均可在水力驱动下运转。  

  四层天象厅采用穹顶设计,直径7米,可同时容纳60人观看天象节目,安装有数字天象放映设备,科教多媒体节目18套。 

  此外,沙河基地拥有完备的科教天文望远镜设备及系统:适用于中小学生天文观测教学的望远镜十余套,以天文内容为核心的手工、绘画、摄影等实践课程十余节,配合多功能教室、天文观测室和天文科普望远镜实验室,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天文科普与教学培训需求。 

  庭院内设置有一台人体太阳钟和一台赤道式日晷,可通过观察日光投影的方式,向公众讲解地球运转与时间测量的关系。赤道式日晷基座处原为1954北京坐标系大地测量觇标。 

  科普主楼以南,东西两侧共有五座原科研用途的圆顶观测室保留至今。 

  东北观测室:一层为生活支撑区;四层圆顶安放有一台200mm口径科普用折射式天文望远镜,主要用以日常对公众开放科普观测。 

  西北观测室:一层为科普展厅,有“灿烂星空——当代天文学之ABC”主题展厅;四层圆顶内安放有一台254mm口径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用以进行重要天象的视频网络直播。 

  西南观测室:整体为太阳观测主题科普内容,一层为太阳知识展厅,通过多媒体手段展室不同波段的日面图像,二楼为经过科普化修复的退役功勋仪器——太阳双通道望远镜,这是全国仅有的,可以在科普活动中实际目视太阳的退役科研级专用望远镜。 

  东南观测室:现改造为天文科技文物陈列室,主要展室沙河基地历史上曾服役过的光学天文观测仪器。  

  原二型等高仪观测室:现作为沙河基地天文科普望远镜一号实验室,一层展示丹戎超人差等高仪等退役天体测量仪器、工作日志等科技文物。二楼是科普望远镜调试实验场地,可以作为深度研学及研究性学习使用。在此楼旁边,还露天安放有历史上曾在沙河基地服役的三台退役大型观测仪器:62A型太阳望远镜、60cm人造卫星激光测距仪、太阳射电望远镜天线,作为重要的天文科技文物,做静态展示,兼备景观效果。 

  沙河科普基地除常年面向团体预约开放外,经常或不定期举办天文相关主题开放日、天文教师培训活动、天文知识讲座、天象视频直播、天文科技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指引下,沙河基地正将自身逐步打造成为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阵地;宣传天文航天知识,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高地;青少年学习天文航天知识,开展操作实践活动的营地;传播科学思想、感受科学魅力的基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