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追踪探测到引力波事件的光学信号
    我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 - 2 ,于今年8月追踪到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学对应信号。此次引力波事件,是国际天文界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及伴随其产生的电磁现象。而我国南极望远镜成功追踪并观测到一系列重要信号,意味着中国天文设备正在加入国际关键天文事件的直接观测。国家天文台是AST3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自北京时间2017年8月18日21:10起(即距离引力波事件发生24小时后) ,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合作团队利用正在中国南极昆仑站运行的第2台望远镜AST3 - 2对GW 170817开展了有效的观测,此次观测持续到8月28日,期间获得了大量的重要数据。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的仪器设备实时监测系统。  我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于今年8月追踪到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学对应信号。此次引力波事件,是国际天文界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及伴随其产生的电磁现象。而我国南极望远镜成功追踪并观测到一系列重要信号,意味着中国天文设备正在加入国际关键天文事件的直接观测。国家天文台是AST3项目的重要参与者。 
      2017年8月17日,LIGO和VIRGO共同探测到的引力波事件GW 170817,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由两颗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事件。随后的几秒之内,美国宇航局Fermi伽玛射线卫星和欧洲INTEGRAL卫星都探测到了一个极弱的短时标伽玛暴GRB 170817A。全球有几十台天文设备对GW 170817开展了后随观测,确定这次的引力波事件发生在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编号为NGC 4993的星系中。 
      自北京时间2017年8月18日21:10起(即距离引力波事件发生24小时后),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合作团队利用正在中国南极昆仑站运行的第2台望远镜AST3-2对GW 170817开展了有效的观测,此次观测持续到8月28日,期间获得了大量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揭示了此次双中子星并合抛射出约1%太阳质量(超过300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以0.3倍的光速被抛到星际空间,抛射过程中部分物质核合成,形成比铁还重的元素。因此,这次引力波的发现,证实了双中子星并合事件是宇宙中大部分超重元素(包括金、银)的起源地。 
      国家天文台是南极天文的发起单位之一,其北京总部和所属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发了南极AST3巡天望远镜,负责AST3的观测运行和数据处理发布。国家天文台为AST3购置了3台10k x 10k CCD相机并进行了详尽的性能测试,独立研发了AST3的运行控制和数据系统,开发了全自动巡天软件及实时图像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AST3在南极极端环境下无人值守的全自动运行和实时数据处理。此外,为辅助AST3运行,研制了特殊的自动气象站和云量极光监测相机,开发了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网站(http://aag.bao.ac.cn/klaws)。近年来,国家天文台派遣多名科研人员参加我国南极科考,赴南极昆仑站安装维护包括AST3在内的天文设备。 

      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 

      AST3-2在8月18日观测窗口期内引力波光学信号(红色方框内),上图是观测图像,下图是与模板相减后的图像。 

      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的仪器设备实时监测系统 
    2017-10-16
  • 国家天文台举办FAST首批成果新闻发布会
    10月10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 )首批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国家天文台举行。FAST团组利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FAST早期科学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例如利用澳大利亚64米Parkes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认证,首批认证两颗脉冲星,一颗编号J1859-0131 (又名FP1 - FAST pulsar #.A (上)为FP1平均脉冲轮廓, FAST通过约52.4秒漂移扫描(红色)产生信噪比为Parkes望远镜L波段积分2100秒结果(灰色)信噪比的3倍,表现出FAST高灵敏度优势。B为FAST采用跟踪观测5分钟,获得的另一颗新脉冲星FP2的单脉冲轮廓。  10月10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首批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国家天文台举行。 
      FAST作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是我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备之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建设,于2016年9月25日竣工进入试运行、试调试阶段。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国内多家单位,在FAST科学和工程团队密切协作下,经过一年的紧张调试,现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调试进展超过预期及大型同类设备的国际惯例;并且已经开始系统的科学产出。 
      FAST团组利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FAST早期科学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例如利用澳大利亚64米Parkes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认证,首批认证两颗脉冲星,一颗编号J1859-0131(又名FP1-FAST pulsar #1),自转周期为1.83秒,据估算距离地球1.6万光年;一颗编号J1931-01(又名FP2),自转周期0.59秒,据估算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两颗脉冲星分别由FAST于今年8月22日、25日在南天银道面通过漂移扫描发现。根据10月10日最新消息,另有4颗脉冲星已通过国际射电天文台认证,具体参数结果还在分析中。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是FAST核心科学目标。银河系中有大量脉冲星,但由于其信号暗弱,易被人造电磁干扰淹没,目前只观测到一小部分。具有极高灵敏度的FAST望远镜是发现脉冲星的理想设备,FAST在调试初期发现脉冲星,得益于卓有成效的早期科学规划和人才、技术储备,初步展示了FAST自主创新的科学能力,开启了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未来,FAST将有希望发现更多守时精准的毫秒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做出原创贡献。 
      接下来的两年,FAST将继续调试,以期达到设计指标,通过国家验收,实现面向国内外学者开放。同时进一步验证、优化科学观测模式,继续催生天文发现,力争早日将FAST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设备。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向与会媒体及来宾介绍了FAST工程竣工一年来的各项工作进展,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FAST工程副总工程师李菂对FAST首批成果进行了发布。FAST工程调试组组长姜鹏,澳大利亚科学及工业研究院Parkes望远镜科学主管George Hobbs等专家,就FAST首次发现脉冲星的过程、脉冲星的研究工作在科学领域的重要意义、FAST未来工作计划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主持,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科学报、《瞭望》周刊、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外多家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FAST望远镜探测到的脉冲星编号为J1859-0131(又名FP1-FAST pulsar #1),自转周期为1.83秒,据估算距离地球1.6万光年。 
      

      新脉冲星的归一化平均脉冲轮廓和单脉冲。A(上)为FP1平均脉冲轮廓,FAST通过约52.4秒漂移扫描(红色)产生信噪比为Parkes望远镜L波段积分2100秒结果(灰色)信噪比的3倍,表现出FAST高灵敏度优势。A(下)为FP1单脉冲轮廓。B为FAST采用跟踪观测5分钟,获得的另一颗新脉冲星FP2的单脉冲轮廓。 
        
        
    2017-10-16
  • 中科院举行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
    为大力弘扬南仁东先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和杰出品格,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安排,10月11日下午,“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央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中宣部宣教局有关处室和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人事局相关负责人等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和风主持。
    2017-10-13
  • 深切缅怀南仁东先生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原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南仁东先生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23点23分因病逝世,享年72岁。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工程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卓越贡献。南仁东先生是最早在国际天文学会担任分部主席等重要职务的中国天文学家,他也是一位卓越的综合技术专家,在天文科学和天文技术方法领域造诣深厚,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及技术人才。
    2017-09-16
  • 刘伟平调研国家天文台
      8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调研国家天文台。实地了解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空间碎片预警实验室、天文光学红外相机技术实验室等研究单元的科研工作进展,听取研究所总体工作情况汇报,并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及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强FAST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批示精神,与研究所领导班子成员、科研和管理骨干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刘伟平现场询问了解国家天文台和院人事局贯彻落实院党组加强FAST人才队伍建设所确定的各项措施的推进情况,并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当场提出解决措施和要求。他要求,国家天文台要积极主动,认真逐项落实好院专题协调会上部署的各项措施,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事;要用好用足各类相关政策;要发挥我院人才队伍建制化优势,及时补齐FAST调试运行和科研所急需的人才,保证FAST边调试、边科研的人才能及时到位,完成各项预期目标的安排能顺利推进。 
      刘伟平在调研中肯定了国家天文台在月球与深空探测、国家空天安全等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希望,国家天文台在组织实施“一三五”规划时,要把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方向放在优先位置,特别是要把维护国家空天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组织好攻关力量,尽早实现预期目标。他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务必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研究所党委要发挥好政治核心保障作用,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引导党员和科研人员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同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大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多做贡献的工作动力。 
      人事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座谈交流会

      调研实验室
    2017-08-31
  • LAMOST DR3数据集正式向全世界公开发布
      6月30日,依据国际天文界惯例及《LAMOST光谱巡天数据政策》,包含LAMOST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三年的光谱数据——DR3数据集对全世界公开发布。全球科学用户均可登录http://dr3.lamost.org/国际发布网站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LAMOST DR3光谱数据获得于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四年的巡天观测任务,共包含575万条光谱,其中信噪比大于10的高质量光谱达到了466万,发布数据中还包括一个317万颗恒星的光谱参数星表,已然是目前世界上获取的最大恒星光谱参数星表。这批数据已在2015年12月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率先发布,保护期过后,数据第一时间对全球开放共享。DR3数据包含的具体信息如下: 

      LAMOST自2011年启动大视场、多光纤光谱巡天观测,截止目前,已顺利走完了为期五年的一期正式巡天,共计获取了约900万条光谱数据,远远超过国际其它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的总和。LAMOST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天区覆盖连续、统计无偏的大样本银河系光谱巡天,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有传承价值的天体光谱数据库,利用这些海量光谱数据,天文学家在银河系结构与演化及河外天文学等重要前沿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随着LAMOST光谱巡天的继续开展及光谱数据的公开发布,全世界更多的天文学家将聚焦LAMOST光谱数据在各个天文领域开展不同尺度的研究,更多新颖而有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将会陆续而来,进而推动人类对宇宙形成和演化的进一步认识。 
    2017-07-14
  • 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领衔发现重子声波振荡信号
      北京时间5月19日,世界最大星系巡天eBOSS国际科技计划合作组织发布了最新科学结果:eBOSS合作组通过观测距离我们68亿光年到105亿光年之间(对应红移0.8到2.2之间)宇宙深处类星体的空间分布,发现了显著的重子声波振荡(BAO)信号。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利用遥远的类星体探测宇宙的膨胀历史。 
      结合这个测量与近期BOSS合作组等发布的BAO测量信号,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巡天在6.5个标准差水平上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这是除超新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之外的暗能量存在的又一独立证据。  
      研究论文于2017年5月19日在科学预印本网站发布(http://arxiv.org/abs/1705.06373)。eBOSS合作组于当天发布了研究成果(链接:http://www.sdss.org/press-releases/astronomers-make-the-largest-map-of-the-universe-yet/)。
      国家天文台赵公博研究员自2015年起担任SDSS-IV extended Baryon Oscillation Spectroscopic Survey (eBOSS;2014-2020) 国际合作组星系成团性工作组联合组长。2015年至今,他领导eBOSS合作组按计划顺利完成了类星体巡天观测和数据处理,以及暗能量等宇宙学前沿问题研究。该研究证实了利用高红移类星体开展宇宙学研究的可行性与优势,为后续eBOSS类星体、亮红星系以及发射线星系巡天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天文台王钰婷博士、杜伟博士作为主要作者参与了本项目的研究。 
      该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宇宙结构起源”先导B类专项的支持。 

      宇宙三维图像切片图。观测者到星系和类星体的距离以回溯时间(lookback time)标注。回溯时间表示从遥远天体发出的光到达观测者所经历的时间。图中红点表示类星体(拥有超大质量黑洞的星系)的坐标位置,黄色点对应斯隆数字化巡天(SDSS)观测到的近邻星系。右边缘对应可观测宇宙的极限,从中可以看到大爆炸之后留下的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图中所示是欧洲空间局的Planck卫星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涨落。类星体和可观测宇宙边缘的中间黑色区域称作黑暗时期,表示大部分的恒星,星系或类星体还未形成的时期(图像版权:阿南德?赖久尔和SDSS合作组)。 
      
    2017-05-22
  • 泰王国诗琳通公主访问FAST望远镜推动中泰天文合作
      4月5日,泰王国诗琳通公主殿下莅临贵州省大窝凼,参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并见证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NAOC)与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NARIT)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仪式。 
      在FAST台址,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和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所长Boonrucksar Soonthornthum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明确将加强在天文领域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诗琳通公主、泰方皇家秘书事务办公室助理Pairash Thajchayapong和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处长张世专上台见证了签署仪式。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蔡志君,中国原驻泰特命全权大使管木,贵州省外事办主任陈力,黔南州州长吴胜华,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和纪委书记石硕出席了签署仪式。签署仪式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主持。
        诗琳通公主认真听取了关于FAST建设的报告,参观了望远镜底部馈源舱入港平台和望远镜圈梁,并为FAST亲笔写下“天人合一”的题词。严俊向诗琳通公主赠送了FAST望远镜模型,期待在诗琳通公主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中泰天文合作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是中国天文学研究的核心力量,承担国家重大天文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国家天文台与泰国的天文合作已有多年历史,特别是云南天文台与泰国的天文合作已历经20多年,双方利用望远镜观测平台开展天文合作研究,并积极培养了区域青年天文科技人才,效果显著。双方多次承担中泰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项目,2015年1月被云南省认定为“中泰天文联合研究中心”。诗琳通公主于1995年和2010年两次访问云南天文台,对中泰天文合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庆祝诗琳通公主60岁华诞,云南天文台和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联合在丽江高美古观测站共建了中泰70公分自动望远镜。 
      国家天文台负责运行国家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并负责在贵州省大窝凼组织实施FAST的建设。FAST望远镜从立项到落成历时20多年,于2016年9月25日顺利竣工。国家天文台拥有2.16、2.4米光学望远镜,50米、40米和25米射电望远镜等中等口径天文观测设备。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NARIT)拥有先进的光学天文观测设施,如2.4米光学望远镜,以及正在建设的40米射电望远镜。 双方将就光学及射电天文等领域开展深入有效的合作。
      此外,国家天文台积极致力于拓展天文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多个国际天文大科学工程项目,如三十米望远镜(TMT)国际天文台计划,国际平方公里阵(SKA)计划,以及东亚天文台(EAO)计划等的发起成员。今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将与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携手,加强天文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天文合作事业,增进不同国家间科学家的友谊和交流。 

    中泰签署天文合作谅解备忘录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向诗琳通公主赠送FAST望远镜模型

    诗琳通公主与国家天文台参会人员合影
    2017-04-06
查看更多(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