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通过南极巡天望远镜数据发现新变源

发布时间:2017-03-10

  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南美天文中心访问学者王灵芝和南极天文中心马斌博士等18位科研人员,通过分析由第一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近期巡天获得的一个天区8天的测光数据,探测到560颗变源,新发现变源339颗。本工作发表的变源星表被国际(变源)星表Vizier, AAVSO收录,同时为国内国际变源研究者提供了丰富样本,为变源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连续测光数据。该工作在天文学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发表。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847/1538-3881/153/3/104  

  本工作通过分析指向银盘天区(l=2890.635,b=-10.5723500幅图像时域测光数据的Welch-Stetson变化指数L,探测到560颗变源,其中一半是食双星变源。通过已公开发布的变源星表进行位置和亮度匹配,发现61%是新探测变源。变源样本中有33颗食双星存在O’Connell效应(主食后的光极大和次食后光极大存在亮度差)。目前主要有两类模型来解释O’Connell效应:恒星黑子模型和双星系统存在星周介质模型。图片展示了存在O’Connell效应AST46538食双星的相位曲线,科研人员推断这是一颗晚型(G8)短周期(P=0.333d)食双星,0.06星等的光极大亮度差与双星系统存在星周介质的解释吻合。直接证据则需要更多的跟踪观测。  

  南极冰穹A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绝佳的大气条件,使得长时间的高精度时域测光成为可能。伴随着一系列中国主导的南极科考活动,一些天文观测设备正在或即将在冰穹A运转,如本项工作的天文观测设备AST3-1。这些天文设备取得的关键时域数据为南极冰穹A的台址测试,极地科考提供重要参考。

AST3-1天区中一个食双星AST46538的相位曲线,它存在很强的O’Connell 效应:i波段的光极大星等差是0.06星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