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08年大事记

发布时间:2009-08-26 来源:综合处
一月
1.10 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于1月12日再次到达南极内陆最高点 冰穹A, 这是继2005年1月18日我国实现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冰盖冰穹A顶峰, 再一次登上 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 冰穹A。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是中国天文学家第一次步入南极并到达内陆最高点,它标志着人类立于南极冰盖之巅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的里程碑。
1.18 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所领导的研究团组与日本国立天文台、东京工业大学、东海大学、大阪大学等日本天文学家合作于2007年在后发星座11(11 Comae)红巨星周围发现质量为19个木星质量(MJ)的褐矮星伴星。这是国际上在红巨星周围发现的第三颗褐矮星。这一最新发现及相关研究以国家天文台刘玉娟博士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Astrophysical Journal》。
1.24 1月24日,国家天文台收到路甬祥院长发来的慰问信,信中对正奋战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进行天文台址综合考察任务的国家天文台周旭研究员和紫金山天文台朱镇熹副研究员表达了亲切的慰问。 
1.24 中国科学院詹文龙副院长在基础局局长李定、副局长刘鸣华等陪同下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进行了调研。在国家天文台,詹文龙副院长一行首先听取了国家天文台领导班子以及部分科研骨干的汇报。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向詹文龙副院长一行汇报了国家天文台的总体情况。
1.25 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在南京分院李世杰副院长的陪同下视察了南京天光所。方新副书记在听取了崔向群所长的所况介绍后视察了南京天光所的部分在研课题,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主动光学、镜面技术、太阳仪器、摩擦驱动、力促动器、光谱仪等实验室和LAMOST项目MA、MB检测装置及MB预拼接装置、主动光学室外实验装置等。方新副书记非常关心和关注南京天光所,特别是在建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的进展,当听到和看到LAMOST项目进展顺利时非常高兴地说“好啊,项目成功,指日可待”。方新副书记同时对南京天光所其他科研项目取得的成绩也予以了充分肯定。
1.29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召开验收会,由南京天光所承担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文光学镜面的离子束抛光技术研究”与“光学非球面复制技术的研究”分别顺利通过专家组的验收。
三月
3.7 3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京区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院机关隆重举行。会上宣读了表彰决定,并向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牌和证书。国家天文台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获“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王森研究员获“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
3.2 京区党委于2008年1月组织召开了2007年京区党务、纪检工作交流暨“党建工作创新奖”评选会议。在协作片民主推荐、京区各单位投票评选的基础上,经过京区党委综合评定,国家天文台获“中国科学院(京区)2007年度党建工作创新二等奖”。
北京分院近日公布分院各有关单位贯标工作考评结果(科京发院字〔2008〕7号),国家天文台为公文、档案、安全、信息宣传管理标准二级达标单位。
3.14 2008年3月14日早6点14分China Hands-On Universe(国际Hands-On Universe的中国组织,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以下简称中国HOU,)收到“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International Asteroid Search Campaign (以下简称IASC活动)组织委员会负责人Patrick Miller的电子贺信:由中国HOU组织的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认证了一颗近地小行星。
四月
4.21 4月21-25日在北京,国家天文台成功召开了“中美双边天文学研讨会”,美国射电天文台台长Fred Lo博士率领的9名天文学家,以及国内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高校近40名天文学家参加会议。双方专家针对射电、高能天文等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签署中美射电天文全面合作的协议。
五月
5.4 国家天文台自己培养的博士,太阳磁场和磁活动组成员姜杰获COSPAR “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Outstanding Paper Award for Young Scientists)”。这一奖项将在2008年7月13-20日召开的第37届COSPAR科学大会期间宣布,已由COSPAR主席R-M.Bonnet教授在4月2日签署的信函中正式通知。
5.5 国家天文台太阳射电研究团组王威博士获得国际无线电科联青年学家奖资助
5.9 中国科学院李志刚秘书长在计划财务局局长孔力、副局长张丽萍以及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副台长王宜的陪同下考察了国家天文台怀柔观测站。
5.23 据斯隆数字巡天(简称SDSS)网站报道,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德国马普天文所(Max-Planck-Institute for Astronomy)的天文学家合作,首次利用SDSS-II的大样本晕星数据精确定出银河系的质量约为1万亿个太阳质量(~1012M⊙),表明银河系要比以往估计的苗条。
六月
6.1 中美加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甚高能伽玛源的多波段对应体:新超新星遗迹G353.6-0.7.2008年6月1日在美国出版的天文学顶级刊物《天体物理》杂志以快讯方式发表了国家天文台田文武博士与加拿大及美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一项重要成果:使用全波段天文观测数据,直观地给出了一甚高能伽玛射线源与他们新发现的超新星遗迹相关的近乎完美的图像,为银河系内宇宙线源于超新星遗迹作了清晰注解.
6.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500米球反射面射电望远镜的“馈源支撑系统全过程数值仿真(End-to-end simulation)”取得可喜的成果。通过国际合作,我方人员学习掌握了仿真的核心技术,逐步自主开展工作,并取得创新成果。这是一个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典范。
6.13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组织召开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月球影像图评审会”。评审组由17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陈述彭、欧阳自远、童庆禧、刘先林、王任享、陈俊勇、李德仁、许厚泽、高俊等九位院士。评审组一致认为,使用嫦娥一号卫星CCD立体相机获得数据所制作的月球影像图,图像数据完整,信息丰富,信噪比高,质量良好。制图过程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表格化管理,数据处理和制图方法正确,保证了影像图具有较高的质量。
6.12 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将“中国南极天文台”作为“十二五”优先推荐的天文大科学装置之一
6.16 中美大型射电望远镜科学技术研讨会(Workshop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Large Radio Telescope)在国家天文台召开。由美国国家天文和电离层研究中心主席Don Campbell教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Martha Haynes教授等组成的代表团及国内以FAST项目为主的国内射电天文同行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报告。
6.21 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 LAMOST)在项目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克服了种种困难,于2008年6月21日,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安全、顺利完成了24块反射施密特改正镜(MA)、37块球面主镜(MB)的安装。这是LAMOST项目研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LAMOST项目全面进入最后的现场装调阶段。
七月
7.2 活动星系核中心存在双黑洞!-《自然》杂志发表有中国天文学家参与的多国科学家合作研究成果
7.4 2008年7月4日,国家天文台与贵州大学主要领导在国家天文台A208会议室就双方合作事宜举行了会谈。会议由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主持,会议就如下两方面内容展开商谈:一、关于贵州大学与FAST项目建设配合的具体工作落实;二、国家天文台与贵州大学共建天文联合研究中心的工作。贵州大学陈叔平校长、宋宝安副校长、贵州省发改委方廷伟处长依次发言,严俊等向贵州大学领导介绍了FAST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贵州大学给予FAST项目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会上,严俊台长和陈叔平校长签署了关于双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7.5 外交部外事管理司领导干部在院国际合作局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与密云观测基地。此次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央及国家有关部位、直属单位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为积极宣传知识创新工程成就,尤其是宣传了我院天文观测及天文高技术基础研究的新进展,争取了相关部委进一步理解与支持。
7.11 ChJAA获2007外文期刊编校质量全国第八名
7.16 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发展委员会战略专家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参与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国际合作”作为我国在“十二五”启动的天文大科学装置。
八月
8.1 我国成功进行了2008年日全食重大天象科学活动
8.15 《Science》以《星星在中国出现》为题,在“科学纵览”专题中头条介绍了国家天文台射电频谱日像仪项目进展。文章称“中国正在建设一双地球的新耳朵来聆听我们最近的恒星”
8.16 中科院詹文龙副院长在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和党委书记刘晓群的陪同下,一行16人翻越天山海拔4280米的冰达坂,视察了国家天文台位于天山深处海拔2700米的乌拉斯台观测基地并亲切慰问了基地工作人员。随同詹文龙副院长前往乌拉斯台基地指导工作的还有,基础局天文力学与空间科学处郝晋新处长、乌鲁木齐天文站站长王娜研究员、新疆自治区科委有关负责人等。
8.18 中国科学院詹文龙副院长在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和党委书记刘晓群的陪同下,一行24人视察了国家天文台位于帕米尔高原海拔4500米的卡拉苏选址观测站,并亲切慰问了基地工作人员。赴卡拉苏观测站指导工作的还有,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赵钢、行署副秘书长和办公室主任李平、地区科技局党组书记马木提?依明、中科院基础局天文力学与空间科学处处长郝晋新、詹文龙院长秘书李强、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傅春利、乌鲁木齐天文站站长王娜、喀什卫星地面站站长王建军、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副主任王杰生、站长赵维元等。西部天文选址项目首席研究员姚永强和喀什基地主任王金良全程陪同考察并现场讲解介绍。塔什库尔干县县委书记臧爱武、县长地力毛拉提?依布拉音 及卡拉苏口岸海关领导在口岸迎接并参加考察
8.26 国家天文台在研究所“2+3”调整评估中升档为优秀研究所
九月
9.1 LAMOST大科学工程近日完成了全套SDSS DR6科学数据的国内镜像工作。镜像的数据包括SkyServer星表数据库(BestDR6和SegueDR6,3000GB)、图像数据(10,000GB)、光谱数据(400GB),共计13.4TB,历时将近一年时间。镜像数据的访问网址是:“http://sdss.lamost.org/”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的硬件全部安装完成并成功地进行了初步调试
9.9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明安图天文基地暨射电频谱日像仪奠基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举行。
9.11 根据中科院与北京市政府拟以“空间与天文”为2009年“诺奖论坛”的年度主题,国家天文台科技处组织了院国际合作局、北京市外办等人赴国家天文台密云和兴隆站进行考察工作。此次考察工作促进了学术交流、加强了科学传播、宣传了我院及我台的科技创新成果并促进了我院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9.11 2008年9月9日至11日,FAST机械结构及防腐蚀国际咨询会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Structure and Weather Resistance of FAST) 在国家天文台召开。会议邀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沈世钊院士、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GBT望远镜的结构总工程师金宜忠先生、高级工程师Dennis Egan、加拿大DRAO的高级工程师Bruce Veidt博士及国内多家合作单位参加。
9.25 9月下旬,国家天文台在国家载人航天指挥部领导下,在总装测通所主持协调下,承担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和在轨运行阶段空间碎片的监测预警任务。为“神七”发射窗口的确定和在轨飞行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圆满完成“神七”发射和在轨飞行的空间碎片安全保障任务。
9.27 2008年9月27日夜,LAMOST在调试中一次观测得到1000余条天体的光谱开始,到至今的调试观测中,LAMOST都不断地获得每次约2000多天体的光谱。用于调试观测的天体一般是亮于17等,光谱是在无云观测夜曝光至少5分钟后获得的。与国际上迄今最多一次观测只能得到600多条天体的光谱相比,LAMOST已经成为世界上光谱观测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十月
10.1 在2008年10月1-3日于西班牙La Palma召开的赫歇尔(Herschel)红外空间天文台SPIRE设备理事会上,国家天文台李金增博士被批准成为其科学专家组正式成员(Associate Scientist)。这是2005年国家天文台开始参与 Herschel/SPIRE研制以来,继该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黄茂海研究员(国家天文台)之后,第二名正式进入赫歇尔科学专家组的中国科学家
10.11 国家天文台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天文馆以及中国科普博览和台湾清华大学等单位,在京举办“隆重纪念望远镜发明四百周年科学新视野”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得到美国John Templeton 基金会、 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 中国香山科学会议、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的大力支持
10.12 国家天文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6000人大型公众报告会,纪念望远镜发明400周年。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里卡多.贾可尼、一位“东方诺贝尔奖”(邵逸夫奖)得主杰弗里.马西教授为公众“一天之语,解物之道”,介绍400周年来,人类对天空探索从太阳系拓展到距离地球百亿光年的广袤空间。这些精彩演讲把人们的视野从肉眼所及扩大到浩渺的宇宙深处,不仅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更激发人们探索的热情。
10.14 白春礼副院长会见了出席了纪念望远镜发明四百周年科学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美籍科学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查理斯?汤斯教授,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霍普金斯大学的理卡尔多?贾科尼教授,以及美国美国坦普顿基金会总裁(小)约翰?坦普顿博士。参加会见的还有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叶叔华院士和国家天文台陈建生院士,以及国家天文台的部分领导。白春礼副院长对两位科学家来京参加纪念望远镜发明400周年的系列活动表示感谢,也感谢美国坦普顿基金会选择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合作,成功组织了纪念望远镜发明四百周年系列活动,以及将联合资助国内学者开展关于天体物理与宇宙观重大问题研究的计划。
10.16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迎来40周年诞辰,同时举行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的落成典礼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LAMOST工程管委会主任白春礼、中科学院院士、LAMOST发起人之一苏定强院士,LAMOST国际评估专家组组长理查德.艾利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卡尔多?贾科尼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刘艳荣,当地领导等出席仪式讲话。
10.17 中俄联合探测火星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及工程动员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天文台承担此项工程的地面接收系统的研制与建设任务
10.22 中法两国天文学家在北京签字成立了名为“起源”(Origins)的国际天文联合实验室(LIA),签字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联合实验室将围绕“宇宙中物质及能量的起源”、“星系及重元素的起源”及“行星的起源”等三个方面的主题开展合作研究工作。中方参加的单位有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11个研究单位。法方参加的有法国国家科学院(CNRS)、法国国家宇宙科学院(INSU)、巴黎天文台、居里夫妇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巴黎第六大学等10个实验室的研究团队。LIA“起源”实验室将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法国国家科学院(CNRS)为主体。
10.27 10月27-31日,新时代认证中心对我台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民品的再认证和第二次监督审核。
十一月
11.3 2008年11月3日,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的教育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微软全球六大研究院的院长聚首北京,探讨做世界一流科研的挑战以及微软通过计算机技术帮助保护文化遗产以及医疗、健康、天文等方面的研究。由国家天文台和微软研究院合作完成的WorldWide Telescope(WWT)演示在20多个技术演示中脱颖而出,捧得最佳演示奖(Best Demonstration Award)。
11.11 2008年11月11日在探月工程二期第一次工作会上我台严俊台长正式被国防科技工业局任命为探月工程月球应用首席科学家。会议期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组长、探月工程总指挥——陈求发同志亲自为严俊台长颁发了聘书。同时,宣布我台承担探月工程二期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建设任务,正式任命我台刘晓群书记为探月二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李春来台长助理为探月工程二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11.13 国家天文台和天津大学共同组建的“国家天文台-天津大学天文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研究员和天津大学的校方代表一起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11.18  全球著名的英国科技新闻周刊《New Scientist Magazine》2008 年8月16 期的专题报道了由国家天文台陆烨博士联合南京大学黄永锋教授和清华大学张双南教授提出的关于“γ-射线暴GRB060614 的新能源模型”,该研究成果已经在美国出版的国际天文研究领域顶级刊物《天体物理》杂志的第684 期第1330 卷上正式发表。
11.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8年度集中受理期间我台共申请项目66项,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资助我台面上项目7项,重点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6项,联合资助项目5项,专项基金项目1项,共计20项。
11.27 中国虚拟天文台2008年学术年会由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于 2008年11月27日-30日在山西太原圆满举行。来自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网络中心、太原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中科院研究生院、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北大学等单位近60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宣读报告28个,围绕“VO-enabled LAMOST”开展专题讨论3场。无论就参加人数还是报告数目,都是China-VO年会举办7届以来最多的一次。
十二月
12.5 法国资深摄影队来华拍摄世界天文年电视片
12.5 我台ChJAA获院择优支持
12.5 北京市团市委在地坛公园隆重举行了“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暨奥运志愿者星命名仪式”。命名“奥运志愿者星”是为了表彰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提供服务的170万志愿者。他们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用热情的微笑、良好的服务,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良好风尚,展示了中国人民包容、开放、自信的时代,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创立了奥运志愿服务新的里程碑,掀开了中国志愿者事业的新篇章。国家天文台严俊台长宣读了小行星命名证书,陈建生院士向团市委书记、北京市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剑颁发了小行星运行轨道图。
12.6 国家天文台BATC组于1998年3月5日发现的小行星1998ER8,获得国际永久编号18639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通知国际社会,正式命名为“奥运志愿者”星。
12.9 国家天文台将南极400毫米的天文望远镜样机一台/套,赠送给武夷山市城村德育基地,为当地开展天文科技活动提供方便。  
12.19 国家天文台成立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
12.26 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奠基仪式在FAST台址—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举行。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中科院秘书长李志刚以及贵州省政府、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业信息化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SAT项目合作单位、贵州省直有关单位和高校、黔南州有关领导出席奠基仪式。
12.29 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天文学家与欧美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处于早期演化阶段的罕见的大质量年轻星系统, 该大质量年轻星体的质量据估计约为20个太阳质量。吸积塌缩过程中形成的强大紫外辐射以大张角双极电离星风的形式出现,在近红外宽带和分子氢2.12mm窄带成像中表现为一个沙漏状的电离区,在锥形电离区的外围则分别形成了一个弓型结构的静态壳层。壳层结构所对应的空间尺度为0.1秒差距,与大质量云核的特征尺度相近。由于该大质量年轻星体系统形成于玫瑰巨分子云核心区,与广袤宇宙中激情绽放的奇葩-玫瑰星云处于同一母分子云,而其形态又酷似眼睛,故而取名为‘玫瑰眼’, 象征着新生大质量恒星刚刚睁开朦胧的眼睛,开始审视浩瀚的宇宙
12.3 近期《自然中国》以研究亮点形式报道了国家天文台与高能物理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胡晨等人关于活动星系核中的铁线气体辐射以及物质内流证据的研究工作。上述研究工作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12.3 Nature 杂志在自然中国(Nature CHINA)/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下报道国家天文台主持的 973项目日冕物质抛射课题组姜云春等发表于ApJ的两篇研究成果 (见下面的参考文献)。标题是“Solar activities: Jet flare sparks twin flames”,副标题是  “太阳大尺度磁场相互作用的罕见观测为理解日冕物质抛射如何形成提供线索"。这是云南天文台姜云春等关于太阳大尺度磁场相互作用系列论文的头两篇文章。
12.9 探月工程二期工作动员会召开,正式宣布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总体部成立的决定,挂靠国家天文台。探月总体部主任由我台刘晓群书记担任。
12.19 2008年12月19日,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和计划财务局组织工艺(即项目的望远镜和仪器部分)鉴定验收专家测试组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简称LAMOST)”项目进行了为期4天的现场测试后,顺利并成功地通过了鉴定验收专家组对LAMOST进行了工艺鉴定验收。
12.26 12月26日,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奠基仪式在FAST台址——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举行。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中科院秘书长李志刚及贵州省政府、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业信息化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合作单位、贵州省有关单位和高校、黔南州有关领导等出席了奠基仪式。
  2008年12月完成了在海上防灾减灾项目中深海锚系浮标、Argo浮标、表面漂流浮标等与通信定位终端机的对接、拷机试验,具备了在海上应用的能力。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09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由国家天文台赵刚、陈玉琴、 张华伟、施建荣、梁艳春完成的“通过恒星丰度探索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附件下载: